考研前夕碎碎念
距离冬至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距离考研初试还有一个月零一天。🕰️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巧, Eason 《葡萄成熟时》第一句就是“差不多冬至”🥵,虽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考不上的概率和 T1 打不过 WBG 差不多(bushi),但现在就写 review 确实为时过早,单纯想来发个⚡️。
决定考研的时间挺早的,大概22年暑假在电科院实习完就下定决心要考研了,因为本硕双九是转正的硬性条件,然后买了高数 18 讲慢慢刷(没错,当时以为强化 36 讲是基础 30 讲 + 6 讲),暑假差不多就过完第一轮了(那一年的暑假有五个月🥵)。
虽然大二期末还是一周考5门这样的节奏,但大三上课就不是很多了,等到寒假差不多660也刷完了,第一时间拿到2023年数学真题做了一下,大概是120左右。
从未如此美妙的开局是吧,但接下来的大半年(可以说到10月)都一直陷入了无尽的内耗。在决定目标院校的时候决定听天由命,报了个雅思想着能过6.5就考华东,然后精力一分为三,既忙着考研,还忙着雅思,还得在期末那里留个心眼。最后口语不知道说了一坨什么东西,雅思6.0滑过,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场😨,就决定在本 ...
To talk, to understand
巨人完结了,R&M 的 S7 更新到了了 E4 ,最近又总是在单曲循环 Eason 的 Shall we talk 。似乎最近身边每个事务的感情立意都指向了同一个主旨,那就是有效而纯粹的沟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但现实里,这样的沟通并不存在。
挑战一天不说话在马哲的世界观中,世界是可知的,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由此可以推出,马哲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是持肯定态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这二者的实现都离不开实践过程。而实不相瞒,在没有室友,没有与朋友出去社交的打算的时候,一整天没有开口说过话,这看起来很荒谬,但确是我,还有和我一样的 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在图书馆呆着,本来缺乏沟通欲望的同时又添加了一层环境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周围的同学对于我已经失去了其本质的社会属性。传达出的唯一信息就是他们在卷,社会属性的 归属感使得我只能和他们一样。
R&M 的意大利面R&M S7 E4 介绍姥爷把某个外星人的尸体当成意大利面。消息被 Morty 传出 ...
一个很蛋疼的git问题
起因之前维护 CG-Intro 那篇那篇博客时准备塞一个视频上去,众所周知博客主本人是没买服务器的,理由是不想迁移数据 🤪 。妄想直接把视频塞进仓库里,但报错显示 文件超过了 100M 的限制,本来以为没什么就没管,大不了下次 push 的时候加个 --force
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当天晚上忙着调用一个叫 MUX 的 api ,就是可以给前端托管视频然后直接引用他生成的一个 id 就好, 但前前后后也弄了很多东西,本意只是想加一个 Aplayer 放点歌听,再然后是这个同样让人蛋疼的 astro 框架,也就是 搭建本站用的前端框架,最初看上它就是它宣传主打一个不需要写一句 javascript 就能搭建个人网站。但真正要用上这些拓展功能的时候就发现哪哪都没权限,调用插件只能在一个不知道怎么 export 的 mjs 文件里统一调用(有点像设计模式里的门面模式),然后别的模块里要用就得单独列个参数从这个文件里传过去……(好像跑题了🫣)
反正就是报了这个文件超过限制的错误后没管他了,继续整活。
等到重新push的时候才发现后悔莫及 😤本地文件删除了, ...
记录到目前为止的图形学踩坑感想,可能可以当作一个入坑指南
前言随着笔者上完本校工业软件特色班相关课程,刷完 GAMES101 ,在实验室帮了一点点四边形网格生成的工作,手撸了一套曲面配准代码,前前后后做的工作加起来也有那么一些,自认为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是入门了。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一下我的踩坑理由和感想,同时有意向进入工业软件特色班的同学也可以获得一点点参考。
入坑首先是一段视频话不多说,先上b站,或者YouTube。
可以说这段视频是我明确要走这条路的最根本原因,虽然现在来看这段视频里讲的内容没有第一次看时那么魔幻高深,主要涉及的内容也是这个方向已经被探索得差不多的渲染方向,但其震撼效果对我而言依然不减。
其次是一些比较功利性的东西可以上招聘网站上看一眼游戏引擎的岗位,或者是中望,风雷这些国产工业软件。因为既需要某些特定领域的数学门槛,比如拓扑理论,偏微分方程,同时也要求代码复现的基本功。在这个领域竞争相对没有那么大,但同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要去理解一些很抽象的东西,这些内容稍后会在劝退部分详细介绍一下。
方向主要以 IMIS-Lab 实验室里于本文发表时我知道的一些本科生可以参与的工 ...
Shot – Dalian
Shot by Canon Eos 200D II
词汇
辨析
出处
formulate
express your ideas 和 giving particular attention,自带 carefully属性 不同于 formula
-
sound
僻义:impression > eg.From the sound of things you were lucky to find him.
-
demonstrate
熟义:to show and explain 僻义:游行
-
rating
一个 measurement 来表示其受 欢迎/重要/好 的程度
-
词汇
辨析
出处
assume
僻义:to have power or responsibility, have a particular quality or appearance,pretend to have a particular feeling or quality
-
surveillance
-
accountable
responsible for
-
blame
僻义: ...
To describe Morse function with its usage in Spectral
首先感谢富卫师兄,还有郑老师,能让我接手这么大的一项网格工程。从代码进度来看,网格生成的基本流程已经走通了,但是在划分的时候省略了部分细节导致凹四边形出现。目前来看四边形网格生成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接下来留给我的也只是一些基本的优化了。
系统结构输入:三角网格
输出:四边形网格
中间值:Morse复型,四边形的网格块
简要概述一下对Morse方法的理解Morse函数是定义在流形表面的一个标量场,这个标量场需要一定程度上表示出原拓扑结构的几何性质,最为常见的一组标量场是由 Laplacian 矩阵的首特征向量构造的。关于 Laplacian 矩阵,在曲面配准的工作记录中已经相对详细的描述了。但是, Morse 函数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有些学校甚至专门开一门课专门介绍这样的函数。但在四边形网格生成的工作里,只需要理解成 Laplacian Eigenfunctions 即可。
四边形网格生成技术的难点什么样的曲面好进行四边形网格重构呢?最理想的肯定是一块四四方方的面块。但在工程上显然不 ...
记录自己配好的neovim今天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把neovim改造了一下🥵,还记得去年今天实习的时候还不小心当这一群博士的面问出了经典的_vim怎么退出_这个经典问题🫣。
本文将会介绍一下我的neovim配置,文件会放在仓库里,还有一些start up插件的自定义主题未公开。过几天看看怎么发布比较好。
why neovim为什么会选择neovim,或者更简单一点,为什么会使用vim,这种看起来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呢。
很多人给出的理由可能是”双手可以不用离开键盘“,“什么都可以自定义”,“用起来跟手”,“相比起笨重的IDE资源占用更少”
但对于我而言,肯使用neovim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应该就是一个:帅 –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可能这就是一些低成本的快乐,就像拼拼图,上海拉鲁神庙解密,甚至是做数独,这些看起来又累又费脑的东西,似乎根本和快乐沾不上边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让人忘记时间的。
也许探索未知,创造无限可能,就是人类多巴胺分泌的G点吧。
详细配置大部分的配置都是按照b站的技术蛋老师配置的,这里主要针对自定义部分详细介绍,此外本人使用Macos Ventura系统,会对一些插件 ...
写在前面:之所以要对李林老师的108题做出思路整理,是由于108题出得足够精简👏👏👏,在基本涵盖所有考点的同时将题量控制在最小,与“喝前摇一摇,考前背一背”系列不同的是,本文基本不会写入具体的公式,而主要从思维逻辑层面,详细阐述面对复杂的,新颖的题型应该如何思考🧠,在面对新颖的考题时不至于完全没有思路。
函数的性质(预备知识)这一章主要考虑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等,单独很难出考题,将会在其他知识点处再做详细分析。
极限的定义和性质小题为主,和上一考点一样,单独出出不了难题。
函数极限计算如果计算量足够的话,没有无尽的泰勒展开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再多展开一阶,但要注意处理复合函数的时候不要丢掉内层或外层函数的某一项。下面提重点拎出几条重要的可以简化计算的思路和计算要点。
$\infty-\infty$ :提出公因式,尤其是面对指数无穷大的时候
$1^\infty$:使用$u^v=e^{vln(u)}$
无穷小比无穷大好处理,条件允许的话尽量转换一下。
洛必达可以求出非0单项式的值,但用洛必达求出来的结果和原来的不是等价无穷小,不信的话自己用泰勒展开证一下😤
分 ...
奥本海默,本人的刻板印象,是一个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名字。而之所以要去看这部电影,更主要的原因是对诺兰导演的兴趣。在此之前,除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讲述的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我从不认为自己有任何把握可以去评价这位导演的其他作品,主要是本人不喜欢二刷🙈,也不觉得有什么电影是值得带上显微镜反复看数十遍的。而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可以说没有了诺兰导演以往的烧脑风格(除了人名有点记不清),但全片对节奏的把控,带来的视觉效果可以用震撼来形容。
关于IMAX胶片本人是很反感电影特效和设备上过多的经费投入的,因为这容易让人忘掉电影的本质,那就是讲好一个故事。但这部电影里诺兰导演对IMAX胶片🎞️的执着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IMAX胶片摄影机放在回忆类的片段里,一些胶片特有的反差色质感和噪点给这部影片添加了更多的史诗感。虽然这部电影是以默认观影者了解奥本海默的人物传记做为前提的,很多片段节奏很快很零碎。但胶片同样也作为镜头语言出现,包括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能让观众的重心依旧保持在彩色胶片上,出现黑白胶片的情节比较短小精简,不太容易把人带偏。
关于节奏的把控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CG方面没有过大的投入,最主要的是 ...